专科护理改革对提升儿科专科护理质量及患儿满意度的作用

 

专科护理改革对提升儿科专科护理质量及患儿满意度的作用

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陈清兰   陈伯香

 

[摘要]目的:探讨专科护理改革对提升儿科专科护理质量及患儿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儿科收治的175例患儿作用研究对象,分析我院儿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改革措施。按照是否介入专科护理改革措施将175例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介入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改革措施,比较两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护理差错率及护患纠纷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护理质量问卷满意度评分都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更高,而相比对照组的护理差错率和护患纠纷发生率更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改革能有效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和满意度,对推进我院儿科护理向专业化和专科化方向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 专科护理改革;儿科;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影响

儿科的疾病种类和病房环境相对复杂,加上患儿自理能力及配合程度低,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较大难度,也对儿科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临床学界提出了专科护理的概念,专科护理相比传统护理模式,具有专业性强、新技术应用多等特点,进而能显著提高临床护理质量[1],对于预防临床护理风险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我院儿科专科护理的普及力度和专业层次都较低,在分析了我院儿科专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后,对相应的专科护理模式进行了改革,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中,现将应用效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选择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75例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101例,女74例,年龄在3-13岁之间,所有患儿均未见恶性肿瘤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患儿神志清醒,均能在家长或监护人协助下接受临床治疗和护理,按照是否介入专科护理改革措施将175例患儿分为两组,两组患儿家长或监护人均自愿参加本文实验。观察组92例,男54例,女38例,平均年龄(10.6±1.5)岁,原发疾病中呼吸系统疾病18例,消化内科疾病30例,泌尿系统疾病14例,心血管系统疾病24例,其他疾病6例,住院时间在4-11d之间,平均时间(7.5±0.7)d,对照组83例,男47例,女36例,平均年龄(9.8±1.9)岁,原发疾病中呼吸系统疾病16例,消化内科疾病29例,泌尿系统疾病13例,心血管系统疾病21例,其他疾病4例,住院时间在5-10d之间,平均时间(7.7±0.5)d,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对应护理人员均为我院儿科的17名护理人员,年龄在19-33岁之间,平均年龄(26.8±2.5)岁,工作年限在3-16年之间,平均时间(10.4±1.7)年,受教育程度中专7名,大专8名,本科2名。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介入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改革措施,具体改革措施包括:护理部成立专科护理质控小组,把各科护长和专科护士纳入质控小组中,由质控小组每月对我院儿科护理工作进行检查,及时反馈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并根据学科分类制定相应的专科护理标准操作规程和评价标准[2],标准操作规程和评价标准包括护理服务、护理文件书写、病房管理、护理安全、急救药械及消毒隔离共计六个部分,各项评价标准尽可能量化,按照表格方式将量化指标排列,为后续的督查和点评做好准备[3],专科护理质控标准建立后,由质控小组定期对各病区进行检查,按照量表指标表格逐项点评和打分,并将考核打分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中,对于考核不合格病区的护理人员,提出改进意见和整改措施[4]。实施专科护理岗位培训,由质控小组组织资深医护人员对我院儿科病区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上述专科护理操作规程,培训方式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并采用培训和考核结合方式,每项培训内容完成后即可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延长培训时间,将培训和考核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中,有效拓宽护理人员培训途径和方式,定期选送培训考核优秀人员至外进修学习,以此方式拓宽我院儿科护理人员眼界和专业水平[5]。举办典型专科护理病例讲座,选取我院一些较为典型的病例,或是临床上较为经典的案例,由资深护理学专家讲解相应的病例内容,解答护理过程存在的疑难问题,解析临床护理中存在的风险点和预防措施,以此应对儿科护理质量难以提高的问题。实施专科护理查房制度,由儿科护长带领当班护士,对患儿每天进行15min左右的专科护理查房,了解患儿治疗情况、心理状态、饮食情况及病情变化等内容,通过查房分析专科护理中存在问题、切入点和潜在风险,以此确保患儿病情和护理质量评估的全面性[6]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护理差错率及护患纠纷发生率。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均采用我院自制问卷表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护理服务、护理文件书写、病房管理、护理安全、急救药械及消毒隔离共计六个满意度[7],每个满意度均采用十分制进行评价,评分越高说明护理质量越高。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入院介绍、用药指导、病房巡查、呼叫应答、生活护理、护患沟通、护理态度等[8],每项调查内容由患儿家属或监护人填写,根据调查结果将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四类。儿科常见的护理差错包括配药错误、病历书写不全、无菌操作不当、交接班差错等,通过比较两组护理差错及护患纠纷发生率,评价护理质量改善情况[9]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问卷评分比较 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护理质量问卷各维度评分都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两组护理质量问卷评分比较

组别

n

护理服务

书写

病房管理

护理安全

急救药械

消毒隔离

观察组

92

8.93±0.28

8.25±0.24

9.13±0.21

8.44±0.26

9.41±0.22

8.77±0.31

对照组

83

7.76±0.31

7.19±0.22

7.96±0.27

7.59±0.23

8.17±0.25

7.54±0.29

t

/

4.959

4.982

5.031

4.995

4.876

5.082

p

/

0.044

0.042

0.039

0.040

0.046

0.038

2.2两组护理满意度、差错率及护患纠纷情况比较 观察相比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更高,而相比对照组的护理差错率和护患纠纷发生率更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

2两组护理差错及护患纠纷发生率比较

n

护理差错率

护患纠纷发生率

例数

百分比

例数

百分比

观察组

92

5

5.4(5/92)

3

3.3(3/92)

对照组

83

12

14.4(12/83)

17

20.5(17/83)

x2

/

5.085

5.174

p

/

0.037

0.031

3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组别

n

非常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观察组

92

31.5(29/92)

41.3(38/92)

20.6(19/92)

6.6(6/92)

对照组

83

18.1(15/83)

22.9(19/83)

39.7(33/83)

19.3(16/83)

x2

/

5.074

4.986

5.029

5.224

p

/

0.038

0.042

0.039

0.028

3讨论

专科护理理念诞生于上世纪欧美发达国家,该护理理念的出现与社会对更高护理质量的需求相吻合,也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迫使临床护理向着专科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10],我国的专科护理发展相对较落后,这主要源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对应医疗资源的不足,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临床学界逐渐认识到专科护理的重要性,以此满足临床患者对护理的更高要求,为此我国在2010年出台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了培养专科护士的要求,并将培养专科护士和开展专科护理提到了关系医疗事业发展的高度[11],在此背景下,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先后实施了专科护理模式探索,在部分地区也获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虽然我国的专科护理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专科护士的培养、资格审核、临床分类中还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有理论架构不完整、专科护理知识不系统等深层次因素,也有医疗机构护理人员数量不足、我国人均医疗资源不足等浅表性因素[12],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专科护理发展不畅,专科护理模式是今后的发展趋势,为此我院也对专科护理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模式探索。

儿科的疾病种类和病房环境相对复杂,相应的护理工作难度也会增加,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机率也会相应增加,为此我院对儿科专科护理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并将其应用于临床中,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护理质量问卷评分更高,说明专科护理改革有效提高了儿科临床护理质量,护理质量提升有助于预防护理风险事件发生,为此观察组护理差错率相比对照组更低,进而护理满意度和护患纠纷发生率亦明显优于对照组。我院儿科专科护理改革获得良好效果,得益于专科护理操作标准和评价指标的完善,临床护理工作千头万绪,尤其是一些护理工作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和评价体系,造成临床护理工作优劣无法判定,我院质控小组对每项工作内容进行梳理和评定,为工作成效考核提供了依据[13],经过相应的岗位培训和考核,显著提高了护理人员专业水平,确保了整体护理队伍向着专业化、专科化方向发展,典型案例讲解则拓宽了护理人员思维和眼界,尤其是提高了护理人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专科护理查房则锻炼了护理人员的交流和沟通能力,为预防护患纠纷和提前发现护理风险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专科护理改革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在儿科临床护理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晋芳,韩柳,郭海玲,等.国内外专科护士发展现状及其对中医护理专科化发展的启示[J].护理学杂志,2017,32(11):93-97.

[2]吴欣娟,李佳倩,李真,等.加强专科护士培养与使用助力专科护理跨越式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7):872-874.

[3]刘婷,代振华,孟繁蕾,等.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实践及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67-69.

[4]徐桂灵,余碧艳.构建儿科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7,17(2):112-114.

[5]陈珺仪,席淑新,,石美琴.德尔菲法在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研究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16,30(29):3591-3595.

[6]王颖雯,张玉侠,沈国妹,等.应用层别分析法构建综合性儿童医院儿科专科护士岗位评价指标体系[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33(1):68-71.

[7]祖媛媛.医护一体化模式在儿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作用[J].全科护理,2017,15(24):3043-3044.

[8]王春立,张琳琪,王晓军,等.北京某三甲儿童专科医院儿科新护士基于岗位胜任力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4):556-562.

[9]王锦.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实践与效果评价[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9):112-113.

[10]胡宁宁,米光丽,张小丽,等.专科护士职业获益感形成过程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6,31(20):72-74.

[11]陈珺仪,席淑新,石美琴.德尔菲法在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研究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16,30(29):3591-3595.

[12]王颖雯,张玉侠,沈国妹,等.综合性儿童医院专科护士岗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31):2465-2468.

[13]邵丽,李莉,马艳玲.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实践及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5):219-220.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