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封包热敷治疗小儿腹胀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药封包热敷治疗小儿腹胀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在小儿腹胀中应用中药封包热敷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护理。方法 对我科20171-201712月间收治临床住院出现腹胀的74例患儿按住院就诊顺序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40例采取中药封包热敷治疗,分析和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共有39例得到有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7.5%,优于对照组的27例,有效率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中药封包热敷治疗小儿腹胀,对消除腹胀,恢复肠功能有积极作用,值得在儿科临床治疗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中药封包;治疗;小儿腹胀;疗效观察

在儿科疾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腹胀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见于诸多疾病的演变过程中,如腹胀得不到及时消除,常常会影响对原发病的治疗。我科采用的中药封包热敷疗法,是中医外治和透皮技术结合的一种临床治疗手段,利用温热之力,将药性通过体表毛窍透入经络、血脉,从而达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散寒、祛瘀消肿的一种方法[1] 。较传统的中药灌肠、肛门排气等方法相比,在消除腹胀,恢复肠功能及减轻患儿痛苦、减少患儿家长焦虑等方面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临床收住的住院患儿,不论因何病而出现了不同程度腹胀的74例患儿,按住院就诊顺序随机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观察组40例,两组患儿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均伴随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部隆起等临床症状,部分患儿行全腹部正位透视后提示中腹部可见肠管充气、积液或多发阶梯状气液平面影,排除需小儿外科手术治疗性疾病。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117例、1-323例;病程1-10d,平均5.3 d 。基础病变:小儿消化不良15例、中毒性肠麻痹13例,不完全性肠梗阻10例、小儿胃瘫2例。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3-113例、1-321例;病程1.5-13d,平均4.8 d 。基础病变:小儿消化不良12例、中毒性肠麻痹10例,不完全性肠梗阻 11例、小儿胃瘫1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原发病及伴随症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

1.2 方法

1.2.1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行常规排气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中药封包热敷治疗。(1)中药封包制作方法;取小茴香200g,装入20㎝×15㎝大小的双层棉布袋内2/3满,缝好袋口。(2)将中药封包袋放入微波炉中火加热2 min,温度以置操作者的前臂内侧无灼痛感为宜3)置患儿仰卧位,将加热的中药封包袋摊平包裹一条小毛巾后置于患儿上腹部(中脘穴)、脐部(神阙穴、天枢穴)进行热熨[2],至封包袋冷却。每天2~4次,每次15~30 分钟即可。

1.2.2 观察指标(1)外观腹胀消失或明显减轻;(2)肠鸣音,听诊患儿左右侧上下腹及脐区肠鸣音,每个部位每次听诊1 min,每分钟在3次及3次以上;(3)肛门排气,精确观察患儿的肛门排气时间、次数及排气量等。

1.2.3评价方法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用药1~2次腹胀明显消退,肠鸣音正常,按之柔软,腹平坦:有效:用药3~4次腹胀减轻,按之腹部较治疗前变软,肠鸣音活跃,肛门排气增多,无效:用药4次以上症状无改善者。

1.2.4统计学方法  研究选择SPSS19.0统计包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腹胀消失时间、肠鸣音出现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详见1。  

1      两组患儿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h

组别     例数    腹胀消失时间  肠鸣音出现时间  肛门排气时间

观察组      40      12.80±3.78      13.68±3.44      23.08±6.26   

对照组      34      22.40±6.10      23.17±4.36      31.32±8.83   

注:x2值为4.50P﹤0.05

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对比      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40    2562.5)   1435.0)  12.5)   3997.5

对照组    34    1235.3)   1544.1)  720.6)  2779.4

注:x2值为4.50P﹤0.05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P﹤0.05,具有显著差异(表3)。 

3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例(%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观察组      40       38(95    5(12.5       12.5   

   对照组       34       22(64.7   7(20.6      6(17.6

注:x2值为4.50P﹤0.05

3 讨论

3.1腹胀是由于胃肠道内存在过量的气体,以腹部隆起、皮色苍黄、甚至脉络暴露、腹皮绷紧如鼓为特征,是儿科住院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见于诸多疾病的演变过程中,如腹胀得不到及时消除,常常会影响对原发病的治疗,给患儿造成很大的痛苦,甚至会引发医患矛盾。

3.2 中医病因

《诸病源候论.腹胀候》:“腹胀者,有阳气外虚、阴气内积故也。阳气外虚受风冷邪气,风冷阴气也,冷积于府脏之间不散,与脾气相壅,虚则胀,故腹满而气微喘”

此外,肝伤则气血凝滞,脉络阻塞,形成积聚。久病伤肾,肾阳不足,无以温养脾土,蒸化水湿,肾阴亏损,肝失滋养,均可导致腹胀。

3.3 针对上述病因选择小茴香封包腹部热敷治疗,是因为小茴香味辛、性温,归肝、肾、脾、胃经,主要有散寒止痛,理气和胃、行气消胀的功效 [3],在医学上有温肝肾、暖胃、散寒等作用,现代药理表明,小茴香还有抗溃疡、镇痛、性激素样作用。上腹部的中脘穴(位于脐上四寸)有健脾胃、助消化、补中气、安神,对胃肠功能有调整性作用,刺激之可促进胃肠功能运动。神阙穴位于肚脐中央,天枢穴位于脐旁两寸,脐为经络三总枢,精气之汇海冲,任,督三脉,皆交汇于脐。因脐部角质层薄,皮下无脂肪组织,屏障功能最差,脐下两侧分布丰富的毛细血管。热熨有利于药物渗透,加之小茴香有芳香走窜功效,使血管扩张有利于渗透至肠腔,刺激肠壁引起收缩,促进肠蠕动恢复。小茴香热敷穴位,使药之气味透过皮肤,达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热敷可刺激机体局部毛细血管循环和营养的供应,从而加速肠蠕动,促使肛门排气而减轻腹胀,热敷穴位起到了穴位刺激、药物局部吸收的双重作用,且给药途径便捷,起效快,无不良作用[4],明显缩短了患儿腹胀的时间,减轻了患儿的痛苦,提高了护理质量质量。

3.4 中药封包热敷治疗重要的是其护理工作,具体要点如下1)治疗前向患儿家长讲解治疗的目的、方法,取得家长的同意。(2)局部皮肤有破损、炎症、溃疡、疤痕、水泡者禁用此法[1]3)药熨袋温度不易过高,避免灼伤,具体温度以封包置操作者前臂内侧无灼痛感为宜,并保持药熨袋的温度4)药熨过程中要及时观察病情,若年长患儿感到热熨部位疼痛、年幼儿出现烦躁、哭闹不安或局部出现水泡时,应立即停止操作,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处理5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全身症状、肠鸣音次数、肛门排气排便和腹胀消退情况并记录,以判断治疗效果。(6)药熨过程中注意保暖,防止患儿受凉。

中药封包疗法是近年来推广应用的实用新治疗技术,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主要作用是"透热",小茴香热敷穴位,借助温热之药理,通过穴位作用于机体,起到了行气活血的作用,从而加速了肠蠕动,起到了促进胃肠功能恢复而消除腹胀的作用和目的。因此,此方法不但给药途径便捷、操作简单,而且起效快、对患儿无刺激,是一种患儿乐于接受,安全可靠,并能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的特色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药会,中医护理常规与技术操作规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05-206.

[2] 张利.黄珍珍,李敏.小茴香腹部热敷治疗腹胀的效果分析 [J]. 家庭心理医生,20141212244-244.

[3] 刘德军.中药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14.

[4] 韩惠琴,王素花,黄瑞珍.小茴香干热敷治疗术后腹胀临床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27166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