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县农机化发展情况的现状与建议

志丹县农机化发展情况的现状与建议

李小平(志丹县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陕西省、延安市717500)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志丹县农业机械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一些相关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制约了我县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发展,通过广泛听取县、乡农机、财政部门,推广机构,产销企业、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以及基层干部等的意见建议。认真分析研究,进一步认识到实施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所起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不足,并提出对策及建议。

一、志丹县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1、自然条件。志丹县位于延安市西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8°11'56"~109°3'48",北纬36°21'23"~37°11'47"。行政辖区南北长95.56km,东西宽70.01km,东部和安塞县相接,西北部与吴起、靖边县相连,东南部和甘泉、富县毗邻,西南部与甘肃合水县、华池县交界。总面积为3781km2。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1400多米。以洛河、周河、杏子河三大水系网形成三个自然区域,习惯称西川、中川、东川。境内沟壑纵横,梁峁密布,山高坡陡,沟谷深砌。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变化明显,温度变化大,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8.3°C,无霜期142天。年均降水509mm,蒸发量大,属半干旱地区。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气象灾害主要是干旱、霜冻、暴雨、冰雹和大风等。水土流失也比较严重,但由于近多年来生态环境的改善得到了有效地遏制。

2、社会经济条件。志丹县现辖7镇、1街道办、4便民服务中心。共计109个行政村,100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20万人,占总人口的69.6%,人口密度42.6人/k㎡。2017年农业总产值10.6亿元,农民可支配收人11584元。粮食总产量5.7万吨,人均500公斤。志丹主要粮食作物有糜子、谷子、荞麦、玉米、豆类、薯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是黄芥、麻子等油料和药材。09年以来全县大力发展日光温室蔬菜和山地苹果,这两项主导产业面积迅速得到扩张。当前有日光温室4354座,工棚菜8419个,总面积2.5万亩,17年蔬菜产量达到8万吨,产值1.6亿元;苹果面积达到27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0万亩,产量6.46万吨,总产值达2.2亿元。

志丹自古就有“山保安、米粮川、牛羊山”之美称,畜牧业也是不可忽视的传统产业,家畜家禽,户户养殖,应有尽有。但是,因受封山禁牧和农村居住人口减少等影响,畜牧业下降比较明显。据调查统计全县现有羊71351只,猪24186头,牛2859头,驴(骡)3930头,鸡61640只,还有狗、兔、蜂等,共计各类畜禽167658只。我县规模养殖场和大户仅有66个,其中:200只以上羊场14个、50头以上猪场43个、50头以上牛场3个、千只鸡场6个。

3、耕地立地条件和基本农田。志丹县地貌特征可分为河谷阶地、黄土高原丘陵区两种类型,河谷阶地占全县总面积的2.31%,丘陵区占97.69%。土壤类型以黄土性土为主,少量的灰褐土和紫色土等。现在耕种和发展产业在利用的耕地面积约47.6万亩,其中:川台地5.6万亩,坝滩地3.9万亩,梯田地30万亩,坡地8.1万亩。川台沟道地近几年得到了有效治理、维护。25°C以下坡地和窄条梯田基本得到了改造提高。80%的农田道路畅通,川台地、山地苹果园水利设施不断增强。这些基础条件的改善为农业机械化作用的发挥创造了相应的用武之地。

二、志丹县农业机械化现状

1、基本情况。2017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87130.8千瓦;农机经营总收入5443.7万元。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了56.61%;苹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39%;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达到60%。农机登记、持证、检审“三率”接近百分之百。根据这次调研掌握我县拥有各类农机具约23832台(件)(详见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调查表),有农机维修、零配件销售网点16个,农机产品销售企业4个;农机专业合作社6个,入社社员260人;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学校1个,教师教练5人,17年培训学员486人(次)。

2、近年来取得的成效。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农机化重大项目的实施有力的带动了农机工业及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迅猛发展,从上个世纪末的低谷走出,实现了“一快两跨越”。这十多年是我县农机化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总体上从初级阶段跨入了中级阶段,农业生产方式完全实现了从过去以人畜为主到如今以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的历史性跨越。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日常生产耕种收、养加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越来越离不开农机的支撑。一些先进安全可靠从未见过的农机具出现在田间地头,一些配套集成农机装备承载着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设施农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机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和劳动生产成本的大幅降低(比较详见调查表),使人们自觉的选择了农机化。群众对农机的认识明显提高,他们盼望得到新机具、新技术、新信息、新服务、带来新收入。农机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数量逐年增加,服务质量向专业化、精准化迈进。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代耕代种代收,合作共赢首选考量的是农机。农机装备、农机人才队伍已经成为了建设农村农业产业和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3、目前农机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兵分三组,对金丁镇、侯市便民中心和全县所有农机维修、配件销售网点、农机合作社进行了重点调研,虽然近年农机化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不可持续的严重问题,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从耕地条件看,山地梯田面积较多,而且个别偏远地方条幅质量不高,道路不畅,机械难以到达发挥作用,既是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川台、坝地,因同一块地被多家承包经营,合作协作不够,造成农机生产不能充分施展,作业效率低、成本高。二是从农机装备结构看,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技术先进精量机械少,粗制机械多;关键薄弱环节机械少,传统常规机械多。三是从农业生产技术模式看,农艺与农机结合差,生产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化、标准化,根本不考虑农机技术因素。四是社会各级对加快推进农机化步伐认识不够,舍不得投入,用起一时热。群众思想普遍保守,对机具操作掌握不熟练,又不保养,自己的机具只为自己用,利用率较低,有的机械一年仅使用一次。五是农机维修网点设施设备简单,不规范、不达标,从业人员少,几乎都是夫妻店,男人搞修理,女人卖配件。六是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不足。农机合作社组织力、凝聚力不强,许多入社社员各自为阵,合作社领头人唱独角戏,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维修服务跟不上,服务水平较低。农机装备单纯,农忙季节活多干不完,闲时根本无活做。

三、今后农机化工作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各级干部群众对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认识。农机是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反映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当前从各方面因素来看,农业生产生活和产业发展越来越需要农机作支撑,离不开先进农机技术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是解决农村劳动力缺乏,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迫切要求;是发展产业,实现脱贫攻坚的生力军。所以要把农机培训、耕种收、养加工等农艺与农机技术作为县乡村干部和农民的必修课。

2、多渠道加大农机化投入,深化农机补贴改革与创新。如保护性耕作、农机深松整地、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机收等方面必须立项,多投入全面实施;设立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引进推广专项经费;改革创新农机购置补贴新模式,放管活,因地施策,持续发展。

3、加快先进安全可靠适用山地丘陵区农机具的引进试验试范和推广,建立相对成熟稳定的农业生产技术模式,让农机农艺有力有效结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现在进行的农村“三变改革”、土地流转是核心,适度规模经营是根本,只有通过先进农艺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先进适用农机技术为载体,才能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