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公众人地观与气候变化应对研究
周旗,宋佃星,张盼峰,陈浩,周毓栋,任源鑫,扬子,宋佳欣
(1.宝鸡文理学院 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陕西宝鸡 721013;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大气科学系,武汉 430074)
摘要:基于2014年调查的陕西省公众气候变化认知与应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了问卷中的人地观量表、气候变化应对意愿量表和应对行为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并研究了各个模块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整体而言,三个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测量公众的人地观、气候变化的应对意愿和应对行为。结构模型的结果还表明,人地观对气候变化的应对意愿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影响(t=22.8),即公众越敬畏自然,则越愿意应对气候变化;应对意愿也对应对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t=21.3),即越愿意应对气候变化,则公众报告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就越多;人地观对应对行为的直接影响效应在统计学上不显著(t=1.63),但整体影响效应值显著(t=14.42)。
关键词:人地观;气候变化应对;结构方程模型;因子分析;陕西省
A Study of Human-earth Relationships Perception and its Climate Change Response Behavior in Shaanxi Province
ZHOU Qi1, ZHANG Panfeng1,2, SONG Dianxing1, HONG Juan1,2
(1.Shaanxi Key Laboratory of Disaster Monitoring and Mechanism Modeling,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721013, China;
2.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Abstract: Using the 2014 Shaanxi Province Public Climate Change Perception and Response Survey Questionnaire data,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measurement quality of the Human-earth Relationships Perception scale, the Climate Change Response Willingness scale, and the Climate Change Response Behavior scale, after that, establishing a causal model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s of different modules through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Data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ree scales has strong measurement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n general, so these scales can measure the human-earth relationships perception, climate change response willingness and behavior. The results of structural model show that human-earth relationships perception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climate change response willingness (t=22.8), meaning that the more reverence you feel for nature, the more willing you cope with the problem of climate change; response willingness has also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response behavior (t=21.3), meaning that, the more willing you cope with the problem of climate change, correspondingly, the more response behaviors of climate change; in addition, although the direct effect value of from human-earth relationships perception to response behavior is not significant in statistics (t=1.63), but the total effect value is significant in statistics (t=14.42).
Key Words: human-earth relationships perception; response of climate chang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factor analysis; Shaanxi province
1 引言
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全球变化问题的复杂性,各国政府无法达成协调一致的减排方案,在这种能够情形下,提高各自国家的适应性就显得比较重要性了。国家在制定气候变化适应政策时,不仅要充分重视科学家的认识,而且更要重视公众的气候变化感知、采取行动的意愿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前者是制定适应对策的科学基础,后者是制定适应对策的社会基础[1]。而人地观表征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程度,因此人地观应当会与气候变化的行动意愿和行为有一定关系,本文旨在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这种关系。
在气候变化的感知与适应研究方面,田青、云雅茹和方修琦研究了吉林省漠河地区的气候变化感知,受访者具有较强的感知能力,能够正确认知气候变化的影响并做出适当的响应[2];周旗等通过实测数据与问卷调查数据对比的方法研究了关中地区公众对当地降水和气温的感知与实测数据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公众对降水与温度变化的感知与实测数据相对一致,公众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存在地域差异性[1];常跟应等对陇中和鲁西南乡村居民的研究也表明,绝大部分的被访者能正确感知气候变化,且气候变化及其产生的影响是制约人们感知的最重要因素[3];侯向阳等研究了内蒙古牧户对气候变化趋势和极端气候事件的感知与适应[4-6];国外学者Sundblad等基于人口统计学特征研究了识别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的决定因子,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加担忧气候变化风险[7]。
人地观表征人对人地关系的敬畏程度,“环境关心”与人地观的概念相类似,因此用环境关心量表来测量人地观。在这方面,1978年,Dunlap和Van Liere建立了“新环境范式量表”(New Environment Paradigm Scale)用来测量“环境关心”,2000年,Dunlap重新修订该量表,并重新命名为“新生态范式量表”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Scale),用来测量“生态意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8];200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主持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3)中使用了中文版的NEP量表[9],随后,洪大用和肖晨阳多次评估NEP量表在中国的应用情况,认为删除2000年版本NEP量表的5道负向题目后能够提高量表的信度和效度[10];之后,洪大用等又利用2010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这个修订方案进行了再检验,结果为不同时点的数据检验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表明洪大用等修订的NEP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水平[11];其他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也表明,NEP量表的信效度良好,可以进行下一步的研究[12-14]。另外我们认为,NEP量表的内容与我们对人地观所定义的测量内容是一致的,因此,我们采用NEP量表来测量人地观。学者们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与人地观(环境关心)做了大量的研究,为这方面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本文尝试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人地观(环境关心)与气候变化感知和应对之间的关系。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以陕西省居民为研究对象,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对陕西省的各个地级市以及它们的部分属县进行了以“气候变化感知与应对”为主题的问卷调查,其中问卷中人地观量表借鉴了洪大用、肖晨阳修订的10道题目的NEP量表[10],气候变化的应对意愿量表和应对行为量表借鉴彭黎明的成果[15]。陕西省地貌类型多样,为了使样本具有代表性,我们分别对陕北高原区、关中平原区和陕南山地区作了调查。调查方法主要是在市区人流密集区随机调查和农村入户调查,同时控制不同年龄段的配额。调查问卷回收后剔除了没有填写居住地的,最后得到填写的居住地为陕西的问卷2615份。调查样本的构成见表1,被调查者包括了不同的人口的统计学特征,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表1 调查样本构成
Tab. 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mples
变量 |
组别 |
样本数 |
比例/% |
变量 |
组别 |
样本数 |
比例/% |
地区 |
陕北 |
370 |
14.1 |
学历 |
小学及以下 |
261 |
10.0 |
关中 |
1670 |
63.9 |
初中 |
550 |
21.0 |
||
陕南 |
575 |
22.0 |
高中或中专 |
1038 |
39.7 |
||
工资 |
≤500元 |
483 |
18.5 |
本科或大专 |
641 |
24.5 |
|
501-1000元 |
275 |
10.5 |
研究生 |
38 |
1.5 |
||
1001-2000元 |
480 |
18.4 |
缺失 |
87 |
3.3 |
||
2001-3000元 |
476 |
18.2 |
年龄 |
≤20岁 |
526 |
20.1 |
|
3001-5000元 |
323 |
12.4 |
21-30岁 |
475 |
18.2 |
||
5001-8000元 |
80 |
3.1 |
31-40岁 |
538 |
20.6 |
||
>8000元 |
60 |
2.3 |
41-50岁 |
701 |
26.8 |
||
缺失 |
438 |
16.7 |
≥51岁 |
155 |
5.9 |
||
性别 |
男 |
1351 |
51.7 |
缺失 |
220 |
8.4 |
|
女 |
1216 |
46.5 |
|
|
|
|
|
缺失 |
48 |
1.8 |
本文涉及到的问卷有四个部分,分别为人口统计学特征、删减后的10道题目的NEP量表(人地观量表)、6道题目的气候变化应对意愿量表、6道题目的气候变化应对行为量表。除了人口统计学特征,其他量表的回答都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的形式。人地观量表按照回答“非常满意”、“满意”、“不确定”、“反对”和“非常反对”,分别赋值为5-1分,由于人地观量表中的第5、7题为负向措辞问题,对数据进行再编码处理,5分再编码为1,4分再编码为2分,2分再编码为4分,5分再编码为1分,然后计算总分,总分越高,越敬畏自然关心环境。应对意愿量表按照回答“非常愿意”、“愿意”、“不确定”、“不愿意”和“非常不愿意”分别赋值为5-1分,总得分越高,越愿意为应对气候变化付出代价。应对行为量表按照回答“一直这样做”、“有时这样做”、“不确定”、“很少这样做”和 “从不这样做”分别赋值5-1分,总得分越高,表明越经常参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活动。对于人地观、应对意愿和应对行为量表中的缺失值,采用均值替代法补充完整。
2.2 研究方法
2.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分别对三个量表进行因子分析。由于三个量表已经很明确的事先区分好了,所以利用SPSS21分别对三个量表分别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从而检测各个量表是否含有次一级的维度。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主因子,按最大方差法正交旋转(从而可以清楚的看出各个观测变量在各个主成分上的载荷大小),初始以特征值大于1作为提取公因子的标准,然后根据各个因子初始特征值的大小及总的方差贡献率再进一步决定提取的标准。
2.2.2 结构方程模型
本文中的人地观、气候变化应对意愿和气候变化应对行为这些概念都无法直接测量,而且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测量同时存在误差,因此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来分析。这些无法直接测量的变量称为潜变量,潜变量可以通过其他一系列题目来测量,如人地观通过题目X1-X10来测量,应对意愿通过Y1-Y6来测量,应对行为通过Z1-Y6来测量,这些直接测量的题目就称之为观察变量。根据是潜变量还是观察变量,自变量分为外生潜变量和外生观察变量,因变量分为内生潜变量和内生观察变量。
结构方程模型包括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测量模型用来描述潜变量和观察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构模型用来描述潜变量之间的关系。
测量模型的潜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如下[16]:
(1)
x表示外生观察变量向量,y表示内生观察变量向量,Λx表示外生潜变量与外生观察变量之间的关系向量,Λy表示内生潜变量与内生观察变量之间的关系向量,ξ表示外生潜变量,η表示内生潜变量,δ表示外生潜变量与外生观察变量之间的测量误差向量,ε表示内生潜变量与内生观察变量之间的测量误差向量。
结构模型的潜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如下[16]:
(2)
ξ表示外生潜变量,η表示内生潜变量,Β表示内生潜变量间的关系矩阵,Γ表示外生潜变量对内生潜变量的影响矩阵,ζ结构方程的残差项向量。
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来检测各个量表是否存在次一级的维度,并在此分析结果上建立人地观与气候变化应对意愿及其后向应对行为之间的因果模型,然后对模型进行拟合优度的检验,最终提出一个最佳的因果模型。
3 实证分析
3.1 三个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利用SPSS21分别对人地观量表、气候变化应对意愿量表和气候变化应对行为量表作因子分析,以检验这些量表是否存在次一级的维度。在因子分析之前,利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来检验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检验结果为:人地观量表、应对意愿量表和应对行为量表的KMO检验值分别为0.776、0.899和0.812,都达到良好的标准;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显著性p值全部都是<0.000,拒绝了相关系数矩阵是单位阵的原假设。因此,各量表的观测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各个量表的成分,先按照特征值大于1作为提取主成分的标准,使用最大方差法对原始成分矩阵进行正交旋转以使每个因子上的具有最高载荷的变量数最小[17]。由得到的结果报表知人地观量表有一个小于1但非常接近1(0.997)的特征值,因此对于人地观量表,以大于0.9作为选择主成分的标准,重新对其进行因子分析,并作正交旋转。人地观量表、应对意愿和应对行为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见表2、表3和表4。
根据表2可知,人地观量表中前两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第三个主成分特征值是0.997,它们的方差贡献率分别是29.32%、14.81%和9.97%,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4.10%,似乎该人地观量表存在着三个潜在维度,但是这里没有再把人地观量表再分成三个次一级的量表,原因有二:一是第一个主成分占据了较多的方差贡献率,同时题目X1与X2在成分1和成分2中都有较多载荷,而第二个主成分的题目X4也在第三个主成分里面含有一定的交叉载荷(0.311),这三个主成分间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包含性;二是第三个主成分的X5和X7占有绝大部分的载荷(0.853和0.844),X4只占有少量的载荷(0.311),而X5和X7与其他题目的不同的是这两个题目是负向措辞问题,这两个题目越是回答同意,越是表示对自然环境不关心不敬畏,其他8个题目都是正向措辞问题,可能正是使用负向措辞导致产生了一个新的维度,这样的维度本质上和其他题目并无本质区别,其他学者的研究也有类似的发现[8,10]。基于以上两点,再加上人地观这十道题目的Cronbach’s Alpha系数是0.713,因此,我们把10道题目的人地观量表作为单一维度的量表来使用。
表2 人地观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Tab. 2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human-earth relationship perception
题号 |
题目 |
成分1 |
成分2 |
成分3 |
X1 |
目前的人口总量正在接近地球能够承受的极限 |
.350 |
.429 |
-.153 |
X2 |
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常常导致灾难性后果 |
.504 |
.433 |
.135 |
X3 |
目前人类正在滥用和破坏环境 |
.706 |
.051 |
.214 |
X4 |
动植物与人类有着一样的生存权 |
.183 |
.611 |
.311 |
X5 |
自然界的自我平衡能力足够强,完全可以应付现代工业社会的冲击 |
.094 |
.084 |
.853 |
X6 |
尽管人类有着特殊能力,但是仍然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
-.055 |
.812 |
.030 |
X7 |
所谓人类正在面临环境危机,是一种过分夸大的说法 |
.016 |
.094 |
.844 |
X8 |
地球就像宇宙飞船,只有很有限的空间和资源 |
.261 |
.546 |
.079 |
X9 |
自然界的平衡是很脆弱的,很容易被打乱 |
.714 |
.072 |
-.155 |
X10 |
如果一切按照目前的样子继续,我们很快将遭受严重的环境灾难 |
.670 |
.252 |
.126 |
特征值 |
2.932 |
1.481 |
.997 |
|
方差贡献率 |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