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7年某大学教职工死亡原因分析

2008-2017年某大学教职工死亡原因分析

董华  汤欣  万圆

【摘要】目的 了解某大学教职工的死亡原因和死亡构成比,为预防和控制疾病以及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2008-2017年的教职工死亡原因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08-2010年某大学教职工累计死亡659人,男性439人,女性220人,平均死亡年龄80.60+10.23岁,死亡年龄比较集中于73-93岁,2013-2017年的死亡年龄82.71+9.23岁比2008-2012年的77.93+10.61岁增长了4.78岁,引起死亡的前五位主要原因依次是:恶性肿瘤、肺部感染、猝死、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结论 指导教职工健康的生活方式,规范慢病管理,普及心肺复苏术,控制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是学校医院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平均死亡年龄  死亡原因  死亡构成  死因顺位

    死亡原因分析是学校医院预防保健工作的一部分,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疾病,降低病死率,保障教职工的健康。现将某大学教职工2008-2017年的死亡原因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  死亡人员资料来源于学校人事处死亡人员名单和校医院死因登记,依据二、三级医院开具的死亡证明中的主要死亡原因,进行登记整理。

 方法

1.2.1病因分类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规则ICD-10进行编码统计分类,死亡原因以根本死因进行统计分析

1.2.2 年龄分组  以10岁为一年龄段进行分组.

1.2.3 统计方法和指标:应用SPSS11进行统计分析,死亡构成比(死于某死因者占全部死亡人数的百分比),以及死因顺位。平均年龄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2.1 死亡概况:

死亡人数和死亡平均年龄见表1。

表1   死亡人数和死亡平均年龄

年份段(人数)

平均年龄

(均数+标准差)

 年龄跨度 (岁)

性别

男(人数)

女(人数)

2008-2017年(659

80.60+10.23

34-103

81.00+9.99439

79.80+10.38220

2008-2012年(289

77.93+10.61

34-103

78.20+10.34199

76.18+11.0390

2013-2017年(370

82.71+9.23

47-99

82.91+9.29240

82.33+9.12130

平均死亡年龄:近五年较前五年增长了4.78岁。

2.2死亡人员的年龄分布

2.2.1 2008-2017年的死亡年龄条形图,见图1

图1  2008-2017年死亡年龄条形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死亡年龄比较集中于73-93岁。

2.2.2 2008-2017年死亡人员的年龄段分布,见表2

表2  年龄段分布和构成比

年龄段(岁)

死亡人数

性别

构成比(%

30-39

2

2

0

0.30

40-49

11

7

4

1.67

50-59

24

13

11

3.64

60-69

42

25

17

6.37

70-79

133

87

46

20.18

80-89

370

248

122

56.15

90-99

76

56

20

11.53

100岁以上

1

1

0

0.15

合计

659

439

220

100

60岁以上死亡人数占94.38%,70岁以上死亡人数占88.01%,70-89岁年龄段占76.23%。

2.3 主要死亡原因分析。

2.3.1死亡原因、死因顺位、年龄分布、性别构成,见表3

3 前五位死亡原因、 死因顺位、年龄及性别分布、构成比

死因

顺位

死亡

原因

死亡

人数

年龄

分布

死亡构成比

%

1

恶性肿瘤

170

42-97

25.80

2

肺部感染

161

48-99

24.43

3

猝死

73

37-99

11.08

4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

55

59-99

8.35

5

脑卒中

51

57-91

7.74

 

合计

510

 

77.39  

2.3.2 恶性肿瘤的构成见表4

4 前五位肿瘤的顺位、性别分布、构成比

顺位

肿瘤名称

人数

  

  

构成比

%

  

  

1

肺癌

61

38

23

35.88

2

胰腺癌

18

10

8

10.58

3

肠癌

17

14

3

10.00

4

胃癌

15

10

5

8.82

5

肝癌

9

8

1

5.29

合计

 

120

80

40

70.57%

2.3.3肺部感染的构成见表5

5  肺部感染人员的构成

年龄段(岁)

死亡人数

性别

构成比(%

40-49

1

0

1

0.62

50-59

1

1

0

0.62

60-69

7

2

5

4.35

70-79

29

18

11

18.01

80-89

96

71

25

59.63

90-99

27

23

4

16.77

合计

161

115

46

100

70岁以上的人数占94.41%。

3 讨论

某大学2008-2017年的死亡资料显示,10年共死亡659人,60岁以上的死亡人员622人,占94.39%,70岁以上的死亡人员580人,占88.02%,近10年的平均死亡年龄80.60+10.23岁,近五年的死亡年龄82.71+9.23岁比前五年的77.93+10.61岁增长了4.78岁。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受到了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近10年国家卫计委推出的慢病管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医养结合等举措以及生活水平和医疗手段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平均寿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增长。《北京市2017年度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数据显示[1],2017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为82.15岁。

2009年-2017年北京人死亡的三大杀手一直是: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而且恶性肿瘤中肺癌一直占据第一位[1-9]。近10年引起我大学教职工死亡的前五位大原因是恶性肿瘤、肺部感染、猝死和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这和其他报道研究相似[10]。2002-2011年我国卫生统计结果表明,恶性肿瘤威胁着我国居民的生命健康,肺癌是主要的恶性肿瘤死亡原因,且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1]。恶性肿瘤也是住院患者的首要死亡原因[10,12,13]。本研究的恶性肿瘤顺位中,肺癌占第一位,其后依次胰腺癌、肠癌、胃癌、肝癌。主要归类为肺癌和消化系统癌症,与上海闵行区颛桥镇[14]和北京市[15]居民恶性肿瘤的死亡分析一致。肿瘤的预后在于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因此在大学教职工中加强防癌治癌的宣传工作,建议教职工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健康体检,高危人群进行肿瘤因子和胸片的筛查。

肺部感染是引起我大学教职工死亡的第二原因,本研究死亡人群的特点是 60岁以上占94.38%,70岁以上占88.01%,因肺部感染死亡的94.41%为70岁以上老人,9例年龄小于70岁的其中5例基础疾病为恶性肿瘤。肺部感染为老年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研究显示:老年人肺部感染起病隐匿,并发症多[16] ,存在一种以上基础疾病的65岁以上的老年人因肺部感染而死亡者约占89%[17],老年人的脏器储备功能差,免疫力减退,适应能力下降,发生肺部感染时容易发生功能不全或衰竭现象,一旦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风险极大。另外,病死率除与年龄有关外,还与受累器官的数目多少相关,受累3个器官的老年患者的病死率为57.1%,受累4个及4个以上者几乎100%死亡[18]。医生对老年肺部感染患者不能掉以轻心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降低老年人因肺部感染的病死率。

猝死(sudden death,SD)是由于机体潜在的疾病或重要器官急性功能障碍导致的突然意外死亡。猝死占所有自然死亡人数的10%以上[19] 研究显示[20]猝死中循环系统疾病所占比例最大为54.82%,冠心病为主要死亡原因;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脑出血为主。猝死是引起我大学教职工死亡的第三原因。猝死的主要抢救措施是心肺复苏术,心源性猝死经过抢救,21.57%的患者恢复生命体征[20]。在教职工和大学生中普及徒手心肺复苏的技能,为猝死的抢救夺取宝贵的黄金时间,是很有必要的。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统称心脑血管病,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超重肥胖、缺乏体力活动等危险因素越多,心血管病的发病绝对危险越高 [21],以及空气污染的加重[22]等是导致心血管病发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血压、血糖、胆固醇水平、体质指数、吸烟、体力活动和饮食,这些危险因素和脑卒中存在较强的关联性[23] 。因此在教职工中加强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规范慢病管理,控制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是降低心脑血管病死亡的重要手段。

 

参 考 文 献

[1] 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2017年度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2] 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2009年度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3] 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