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菏泽牡丹标准化生产技术
(王海燕 山东省菏泽市林业局 山东 菏泽牡丹区274000 )
摘要:“菏泽牡丹甲天下”。菏泽牡丹因花大、色艳、品种多、种植面积大而享誉国内外。发展牡丹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牡丹产业化经营,是新形势下推进菏泽农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业整体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战略举措,因而开展菏泽牡丹标准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牡丹 标准化生产
1 引言
菏泽是世界上最大的牡丹生产、科研、销售、观赏基地,因牡丹而名扬四海,今后要充分利用牡丹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订单生产为突破口,重点开展牡丹标准化生产。
2生产区概况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4~115°48′、北纬35°03~5°28′,地势西高东低,海拔40.0~55.5m,平均坡降比为1:8000;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3.6℃,极端最高温度为42.0℃,最低温度为-20.4℃;≥0℃的年积温为5068.3℃,≥10℃的积温为4556.8℃;年平均日照时数2579.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680.8mm,最多年份为987.8mm,最少年份为390.0mm;无霜期平均为212天。
3发展现状
3.1生产规模大,品种多,资源丰富
菏泽是目前我国和世界上最大的牡丹产地,有着1500多年的栽培历史,享有“菏泽牡丹甲天下”之美誉。截止2017年,菏泽全市牡丹栽培面积已达约48万亩,占山东省的86%,占全国的30%左右共分为九大色系型,十大花型, 1250余个栽培品种,以花大、型美、色艳、香浓著称,自古就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誉,牡丹产业总产值已超过60亿。全市年产标准化牡丹种苗1000万株。牡丹催花100万盆,牡丹鲜切花100万支,不仅控制了国内主要花卉市场,而且打入了国际市场远销美国、荷兰、比利时、日本、法国等20个国家和地区。
3.2品种结构不合理,产业化链条尚未形成
菏泽传统牡丹生产主要是观赏、药用和苗用。近几年,牡丹的商品生产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开始向成品化,深加工等发展转变。菏泽目前能够进入市场的仅仅是部分催花牡丹和种苗,而其他一些适应性强、市场潜力大的品种,如适合切花、盆栽、园林绿地栽植的品种不多,品种结构不合理,产品单一,市场销售率受限;此外牡丹产品的全方位开发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与牡丹产品相配套的肥料、农药及机械的开发等产业化链条尚未形成,这也成为影响菏泽牡丹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3.3牡丹生产不够规范,深加工方面较为滞后
菏泽牡丹尽管在栽培面积、品种和数量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不能将牡丹潜在的独特价值发掘出来,目前处于发展的萌芽阶段,产业规模很小,产业结构不完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机制和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商品市场化程度低,处于市场培育的过程中。因而菏泽牡丹急需进行标准化生产及优势产业培育开发。
4标准化生产发展的意义及方向
4.1标准化生产的意义
牡丹标准化生产,将集牡丹的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小农生产模式,实现牡丹的工厂化生产、规模化管理、集团化经营,大批量地生产出品种一致、规格统一、符合无病、无虫、无菌国际检疫标准的牡丹种苗、牡丹摧花和牡丹鲜切花,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在牡丹的深加工上拓宽新的领域,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设备、对当地丰富的牡丹资源进行深加工,生产出牡丹精油、黄酮、牡丹花蕊茶及营养保健品,形成从牡丹种植到牡丹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链条,走向深层次、多领域开发的综合利用之路。
4.2标准化生产的发展方向
为了使菏泽牡丹的发展在国内外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产业化的龙头业主,将其作为特色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我们的发展方向应是:面积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设备现代化,产品系列化,质量高档化,价格统一化,供应周年化。
5牡丹标准化生产技术
5.1牡丹种苗标准化生产技术
建立牡丹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当前牡丹组织培养、扦插繁殖等技术还不能应用于生产的情况下,利用全光照喷雾工厂化育苗技术,采用无土轻型育苗基质,容器育苗,全光自动、喷雾扦插育苗。由于芽接方法苗木快繁牡丹苗木比传统方法提高繁殖系数20-50倍,且能保证牡丹种苗的高质量和无病虫害,为做到牡丹种苗生产的标准化、批量化、采用设备快速芽接法相结合繁育牡丹苗木。建立品种、土壤、繁育、栽培标准化流程,实行定向培育、批量生产、规范化栽培。
5.2盆花催花牡丹标准化生产技术
一是使催花牡丹叶茂花艳,接近大田;二是实现催花牡丹苗木开花后重新移入大田。从当前品种中筛选适合催花品种,利用标准化生产的苗木,培育催花盆栽牡丹。采用催根催花法,建立品种、基地、上盆、进棚、光热水控、激素、叶面肥等标准化流程,对标准化苗木进行催花。同时研究牡丹促成栽培后的复壮技术,以加大肥水管理、减少植株养分消耗为重点,采用无土栽培和全光喷雾设备进行催花后牡丹的复壮,减少催花后牡丹种苗的丢弃,使现有牡丹种苗得到继续利用,缩短育苗周期。
6 效益分析
6.1社会效益
1、促进牡丹种植上档次、上规模。一是通过标准化生产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二是区域化布置,规模化生产,既能解决了小商品生产与现代化牡丹产业不相适应的矛盾,又提高了牡丹生产的基础技术水平。产品质量高,价格好,从而带动当地广大牡丹生产者走上合理发展的轨道。
2、加快牡丹产业化链条延伸。牡丹标准化生产建设势必克服科研水平滞后,生产水平重复及周年供应失衡等不足。以资源为优势,按照国内外市场的要求,开展牡丹标准化生产,逐渐形成以牡丹为主导、商业、旅游等行业协调发展的企业集团,实现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新格局。
3、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菏泽市本来就是传统的牡丹种植区,在充分利用牡丹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改善牡丹种植条件和扩大面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培植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拓宽农村经济发展空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富民强市的总目标。
6.2生态效益
生态环境将得到显著改善,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将大幅度提高。其辐射区的牡丹种植面积扩大,森林覆盖率提高,气候得到调节,可起到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生态效益显著。
王海燕,女,1970年9月生(48岁),山东省菏泽市林业局林业技术站副站长,高级工程师。1999年12月在菏泽市林业技术站工作至今,长期从事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与普查、沙化土地监测、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暨林地变更调查、用材林防护林的栽培与管理,国有林场及森林公园的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