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证治五法
郑勇 主治中医师
(乐陵市中医院 山东 乐陵 253600)
郑勇(1970-1)男,汉族,山东省乐陵市,大专学历,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脾胃病的治疗及预防。内科。
关键词:胃痛;证型;治疗方法
胃痛,是以上腹部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症。如《灵枢脏腑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并指出胃痛的发生多与肝脾有关。其病因病机主要有外邪犯胃,饮食不宜,情志失畅和脾胃素虚及患病日久,迁延不愈,影响了脾胃的冲和之气所致。
疼痛部位,痞胀在胃脘部,病位无疑在胃。如胀痛及于胁肋,病位在肝,胀痛及于脐部周围则病位在脾。虚实之分的主要鉴别点为食后痞胀等症得减,脉象细濡、沉者属虚,痛时手按得减,喜按属虚。食后加重拒按,脉象弦滑者属实。遇冷饮冷则痛发作或加重,舌白、脉细者属寒。舌干红,食少形瘦,胃脘隐痛,胃阴不足者,多有阴虚生热。胃中湿浊,反映为舌苔白腻、口粘,口甜,不思饮食,胸脘痞闷。久痛入络,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食后剧,舌质瘀点瘀斑。若肝气郁而犯胃者,胃脘及两胁胀痛,吞酸吐苦,嘈杂欲吐,舌红,苔薄白,脉弦上列诸症均可出现。由于胃有喜暖的特性,需温才能腐熟水谷,故脘部一般均喜温暖。故治此症时,必当辩证审因,相机立法,投以方药。
治分五证
(一)中虚(脾胃气虚)气滞证
赵某,女,31岁,农民。2007年8月6日初诊。胃脘胀痛绵绵无定时半月余,喜温喜按,按之痛减,曾在某医院按慢性胃炎服吗丁啉、元胡止痛片等,效不显。胀甚于痛吐酸,痞胀,欲呕,嘈杂,得食则缓,纳差,大便不成形,神疲肢倦,身倦乏力,舌质偏淡,苔白腻,脉细,治以补脾益胃佐以理气。主方为《医方集解》六君子加味,药用党参20g、灸黄芪15g、炒白术15g、炒山药30g、云茯苓12g、灸甘草6g、木香9g、陈皮9g、大枣10g、元胡12g、姜半夏10g。胃寒甚加肉桂或桂枝、干姜温中健脾散寒,逢怒痛甚加枳壳、香附、合欢花理气和中,嗳气及食物反流加柴胡、郁金疏肝解郁。呕吐加半夏生姜,泛酸加乌贼骨、法半夏等。脘胀,苔白腻者,也不可单纯补脾,应健脾化湿同施或先化湿后补虚合,合平胃散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每收卓效。若衰年久病,命火式微。或胃病日久,有脾及肾,则在补脾药中选加熟附片、肉苁蓉、补骨脂、煨肉蔻等温肾之品。
(二)胃阴亏虚证
黄某,男,64岁,农民。2005年5月24日来诊。患者自2003年冬天,自觉胃脘不适,纳差没介意。与两月前自觉加重,在省某医院经胃镜及病理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急性活动期,半肠上皮化生。”症见:形体消瘦,胃脘隐痛痞闷,夜间加重,烧灼感,口干,口苦,咽燥舌涩。喜食酸食,饥而不欲食,口渴欲饮水,大便干结,6-7天一行,舌质干红,少苔,脉细数。为胃阴不足,气机不畅之证。治法:益气健脾,养阴生津,。拟方太子参30g、山药20g、沙参15g、麦冬12g、当归10g、生地12g、玄参20g、黄连3g、白芍15g、佛手10g、香橼10g、甘草9g、枳壳10g、木瓜10g、乌梅10g、鸡内金12g、三七3g。药后胃痛渐止,继续加减调制1年,诸症消失,食欲如常,体重增加。活动期已控制,尚有少量肠上皮化生。随访5年,疗效巩固。治疗过程中,加重佛手、香橼理气消胀,口渴明显加玉竹、天花粉清热生津,纳差加谷麦芽,大便干燥难解者,加火麻仁、瓜蒌仁、郁李仁润肠通便。肠鸣便稀,加炒白术、白扁豆,胃酸不足者,加乌梅、木瓜,酸甘生津。木瓜一味叶天士常用作生津开胃药,对胃纳极差者,配以鸡内金、谷芽,对增加食欲有很好的作用。
(三)寒热错杂证
张某某,,男,5 3岁,农民。2014年5月9日初诊。胃脘疼痛,喜温喜按,得温痛减,胀闷,嗳气,口干,口苦,口粘,烧灼感,胃痛易饥,食凉则泛酸加重,喜热饮,大便秘或溏滞不爽,日行2-3次,矢气则舒,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此上热下寒之证。纯用清热,则胃热未除而中寒更甚;一味温补则寒邪未散而胃火更炽。故宜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治以清热燥湿,健脾和胃。拟半夏泻心汤化裁,半夏10g、干姜6g、黄连5g、黄芩10g、灸甘草6g、党参15g、海螵蛸10g、元胡10g、枳壳12、砂仁9、茯苓15、炒白术10、炒麦芽10、蒲公英15、。5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3天诸症缓解,效不更方,继服2周,纳增、便调、胃痛已。胃纳不佳,加神曲、焦山楂健胃消食,腹胀明显加佛手、香橼理气而不伤阴,夜间痛甚者,乃瘀血作祟,酌加桃仁、红花、丹参以活血祛瘀止通。上腹疼痛为本方的主要适应症,肠鸣为次要适应症。即“舌质红,痞与利,常溃疡,易烦躁,”是使用半夏泻心汤的依据。且发现舌苔似可作为考查疗效的依据,凡治疗后舌苔从黄腻转向薄白,则胃炎也趋向好转,凡黄腻苔持久不化,胃镜复查胃炎好转也不明显。
以上三类症候,均可不同程度的兼有血瘀证,其临床表现是胃脘部久痛屡发,缠绵不愈,舌质紫,可酌配化瘀通络法,药如蒲黄、五灵脂、炒当归、三棱、等,痛甚加九香虫,胀甚加莪术,大便色黑加三七、大黄炭、地榆等;痛甚而兼黑便,加元胡索、降香等。若伴见湿浊中阻之证,主要表现为舌苔白腻,胸闷,口粘,不欲饮水。宜根据湿阻的程度加用化湿药。寒湿宜苦温芳化,如藿香、炒苍术、厚朴等;一般湿滞常用陈皮、法半夏、茯苓、薏仁等。若兼食滞,消化不良,酌配神曲、山楂、炒麦芽、鸡内金之类。
(四)血瘀证
李某,女,45岁,农民,2013年9月20日初诊。自述胃脘满闷疼痛2年余,食肉食加剧,曾去省级医院以慢性胃炎治疗,服药不详,效差。刻诊:每天夜间胃脘隐痛痞闷,至凌晨2-3点逐渐缓解,无口苦,嗳气,烧心,时有口干,但不欲饮,舌质暗,少苔,边有齿龈,脉微弦,与六君子加味试治,服药3天后,诸症不减反增痛剧。细思:食后加剧脾虚运化无力,何以无效?忽忆:“患者述夜间痞满甚于白天,且时有口干不欲饮之症,夜间痛剧,瘀血使然?”治以化瘀通络,理气和胃。于是随拟丹参饮合失笑散化裁,丹参20、檀香6、砂仁6g、蒲黄10g、五灵脂10g、桃仁10g、红花12g、桂枝6g、赤芍10g、川芎6g、当归15g、枳壳9g以活血化瘀止痛。又一周告知,胃脘满闷疼痛均有所减轻,知药已对症,嘱其续服上方,后遇其丈夫问及效果时,其夫说:“服药月余病瘥”。令其注意饮食调养,以期根治。如气滞而有瘀者,加川楝子、郁金、香附、元胡理气活血,瘀血重者,加莪术配黄芪少量益气破血祛瘀,有化热倾向者酌加生、地丹皮凉血活血,血虚宜加熟地、三七养血活血。对于不同证型的胃脘痛,在辩证的基础上常加一二味活血祛瘀之品,使气血调畅,常常收到意想不道的效果。 (五)肝气犯胃
赵某,男,47岁。胃痛时发时止半年余,曾在当的县医院经X线上消化道钡透示:胃底及十二指肠溃疡,屡用复方胃痛胶囊、香砂六君丸,症不减。现症兼:胃痛连胁及背部,嗳气泛酸或干呕、口干、口苦,嗳气则舒,病发与情志有关,心烦易怒,屡欲太息,逢怒则胀痛增剧,食少,或呃逆不休,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而滑,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止痛。药用:柴胡12g、白芍15g、炒枳实10g、甘草6g、川芎9g、香附12g、郁金12g、陈皮12g、黄连6g、吴茱萸3g、元胡10g、砂仁6g、海蛸10g、神曲10g、炒麦芽10g.药服3剂后,胃痛缓解,继服7剂,诸症均愈。在治疗过程中,嘈杂泛酸,心烦者,佐黄连、吴茱萸,金铃子散清泄为主,若气郁化火,灼热嘈杂,上冲胸咽,口苦苔黄,加炒栀子、丹皮;火郁伤阴,灼痛似饥,口干不欲饮,舌红少津,减柴胡、香附,加沙参、麦冬;若气郁兼停饮,胸脘痞满不舒,泛恶欲吐,苔腻脉滑者,去白芍、香附,加姜半夏、茯苓,胁胀加青皮等。
另外,由于本病治疗时间较长,患者精神压力较大,经济条件等因素,往往不能坚持服药而影响治疗效果。在预防上重视精神与饮食调摄,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忌暴饮暴食,饥饱不均,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